专访超小号影业创始人宋晓文 | 制片也是一种创作

songxiaowen.png

宋晓文,美国《综艺》杂志好莱坞年度十大制片人,超小号影业 (XS Media) 创始人及总裁。北京大学影视文学与哲学双学士,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娱乐产业管理和纽约普拉特学院(Pratt Institute)艺术文化管理双硕士。曾担任《夏夜骑士》(未上映)《A Kid Like Jake》《Nancy》和《Billionaire Boys Club》等影片的制片人


Q:您本科就读于北大的影视文学,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选择了这一专业?


A: 我们那个专业应该叫影视编导。它比较偏理论方面,其实比较像美国这边的Film Study。我上高中的时候,家里比较传统,那会儿成绩还不错,希望可以上北大清华,但是我又对电影比较感兴趣,所以当时就很纠结。家里人觉得如果上电影学院的话,高考分数比较可惜,所以我就自己研究。当时北大有这样一个专业(影视编导),之前我也没有听说过,我们河北省好像过去只有一个人考上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准备准备,后来就考上了。


Q:那您当时这样选择的时候是打算做电影创作者,还是像现在这样,做一个制片?


A:其实在我的概念里,制片也是偏创作的。但我当时没有想要做制片,因为学的是管理,还是想做电影公司里的管理,或者电影的市场营销、发行、销售这些。我是后来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想做的还是创作这块,才转做了制片。现在做的东西就是开发和编剧这样比较偏创作的。


Q:您说“制片是偏创作的”这样一个概念,其实和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大一致,您方便解释一下吗?


A: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制片不是偏创作的,可能是国内的环境比较混乱。但是在美国的话,真正的Producer,就是制片人,还是偏创作的。


因为一个项目,它的发起首先就是制片人。


制片人可能对一个话题感兴趣,或者对一个故事感兴趣,他/她想把这个拍成电影。那这个时候,第一步可能是要想出一个方向,就是“我要拍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很多时候这个故事的梗概都是制片人在写。框架之后,制片人会找到合适的编剧,来一起开发这个剧本。然后他/她要去找合适的导演,为这个项目找到合适的资方,合适的演员。


这些虽然看起来是在做传统观念上很商务的事,但如果没有很好的艺术灵敏度和知识储备的话,拍出来肯定是很烂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制片人他艺术的眼光,还有创作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并不是说商务能力不重要,商务的能力也是必备的,不然没有办法跟人打交道去完成这些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创作的能力,这所有的东西都不成立,我是这样理解的。


当然这只是说把电影拍出来,后续还有更多的工作。像如果是偏艺术类的电影,要筹备电影电影节的投送,在国内的话也有过审这些事情。还有公关、销售、不同地区的发行,以及最初的立项等等,这些都是制片人的工作。对其他创作者,比如导演、编剧,电影拍摄完,工作就结束了。不过很多作者电影的导演也会参与后面的销售和发行。


b.jpg

 宋晓文在圣丹斯电影节《孩童杰克》的全球首映上接受采访


Q:由哪吒兄弟影业牵头联合画外和凡影两家媒体做的2017青年导演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专业的制片人是当下青年导演心中电影产业最为缺乏的人才,其58%的比例远远高出第二名专业投资人的12%。你如何理解这一情况?


A:我觉得这个结果还是挺合理的。如果我是导演、编剧的话,在国内这个环境我肯定是觉得很缺一个真正的会制片的制片人,而不是说由一个电影公司的高管,或者是制片主任,又或者是资方充当的制片人。


资方,是投资,要对公司的盈亏负责,是选择项目来投资;制片主任,是负责拍摄期间的事情,比较偏后勤这些东西;电影公司的高管,又是对自己那方的公司负责。这些都不是制片人。


在美国你很少听到一个成功的项目没有一个靠谱的制片人。在中国,我个人的感觉是导演自己也当制片人这种情况比较多。很多时候没有制片人,就是一个导演在跟资方或者电影公司在沟通。


我觉得大部分情况下,导演应该专心地沉浸在创作的海洋。除非这个人是天才,大部分时候“分心”不会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很有可能就会犯错误。这就是为什么团队中需要不同的人。


Q:我们之前采访国内导演时其实也问过“同时担任制片人”这样的相关问题,但也有人说不是没有靠谱的制片人,只是可能做一部片子好几年没有一点收入,所以他不得不自己担任制片。这种情况您怎么看呢?


A:这个也可以理解,我觉得其实也挺真实的,毕竟大家都要生存。如果在电影公司工作你还有工资可拿,但如果是独立的导演或制片人,几年内没有收入是很正常的情况。这个就要看个人选择了。


Q:那在美国有没有保证这样一种项目运作的体系呢?


A:没有,大部分也是个人选择。如果是独立项目,又真的需要花好几年时间去筹备,而且几年时间内没有办法把这个项目打包好给到资方,让它给你一些开发的投资的话,确实你就得自己耗着。这其实挺普遍的。


但在美国的话有一点就是,导演一般肯定会找到制片人。如果找不到,一般也会有经纪人。经纪人会帮助打包项目,然后配到一个电影公司去做。有些时候一个项目剧本还没有写完,就已经被给到投资方,或者说有电影公司就确定要做这个项目了,那这个时候创作团队也会获得一些开发的收入。


像我们公司的话也会有一些开发资金上的投入,当然肯定不是像电影制作那么多了。但总体还是一直在做给编剧的投入、给开发的投入,自给自足这样子。


Q:在美国,制片的各个门类好像分得很清楚?


A:其实美国分得也很简单。“Produced by”就是这个项目真正的制片人,我刚刚说的那些事情都是这个人要负责的。


然后“EP(Executive Producer)”,我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翻译成执行制片人,它其实不是这个意思。“EP”其实就是监制,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法。从电影里你是看不出来监制到底干了什么。有可能是出了钱,有可能是电影公司高管,有可能是参与了开发、创意……这些都叫监制。


“Co-producer”可以翻译成联合制片人,可以说是Producer的下属,可能在电影制作过程或者是开发过程中做了很多统筹的工作。


“Associate Producer”,一般是比“Co-producer”低一级,或者平级,会分别负责一些不同方面的工作。比如一些法律和商务方面的事情,或者拍摄过程盯现场等等,这些都有可能。


基本上就是这样。再往下“Assistant Producer”,制片助理,这就很好理解了。大家搞不大明白的是“Producer”和“Executive Producer”。其实很简单,“Producer”一般只能是这个人,然后“Executive Producer”的话会有好几种人。


Q:   除了之前说的缺少专业的制片人,对比国内外电影产业,您认为国内目前缺陷最大,或者说最有待成长的是哪一环节?为什么?


A:就觉得还蛮多的(笑)。要是只说一个的话……我觉得首先就是我自己特别不能忍的一个点,是很没有人性。整个产业把人当畜牲。


因为像我们最近拍的《夏夜骑士》,是我第一次在国内做制片。我们当时是在四川成都周边一个小县城拍的,条件也是蛮艰苦。




我之前其实就听人说过,也见过国内剧组的混乱,所以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自己经历过后,还是发现问题很大。


第一是有千千万万人在这个行业工作,但都缺少相关具体的法律保障。从制片主任、统筹到选角、灯光、导演,包括具体负责做生活制片的这些这么多的人,大家没有一个行业保障,过着非人的工作日程。国内拍片没有规定说拍一周要休一天,或者休两天,或者一天最多拍几个小时,这都没有。


大家都拼死地拍夜戏。就拍哪个网剧,拍了几十个小时没睡觉都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有时候甚至你吃的东西都不知道是不是卫生。做一项事业可以热爱,但是基本的健康还是要保证,不然就没有什么别的可谈的。现在这样子我觉得是很不健康的一个状况。


第二是我觉得以目前从业人员的情况来讲,也确实没有条件去允许这种可以管理的休息的制度。因为在美国,如果你雇的所有的这些从业人员都是工会的人的话,大家的水平是非常标准的。它可以让你拍一周休息一天,或一天拍摄不超过八个小时,它是有这个能力的。


但是国内的话,你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找来的。经常会是制片主任找来的,或者是朋友介绍来的,或者当地怎么样弄来的人。没有一个工会,你也不知道大家的工作能力,那来了之后幺蛾子肯定是会出的。大家水平参差不齐,沟通成本特别高,拍得就特别慢。拍得慢,如果还要休息,预算上就支撑不了,所以这是个很矛盾的问题。


c.jpg

《夏夜骑士》在四川成都拍摄第一天


Q:您怎样看待国内许多独立电影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您认为宣发上如何能够破局?


A:我觉得像美国这套艺术院线的宣发方法在国内是不太适用的。因为市场很不一样。美国的艺术院线已经形成一个非常良好的体系,真的是有这样一批观众,他们就定期需要看像文学一样给予他们营养的这样的电影作品。但是国内文化上没有形成习惯,所以会出现艺术电影有时候卖得很好,有时候卖得很不好这种非常随机的情况。所以我觉得国内如果要走美国这套艺术院线发行营销的办法的话,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我觉得对艺术电影来讲,其实新媒体是一个挺好的发行渠道。因为电影院看的人也不多,但是观众去网上看的话就简单很多,宣发成本也能降低。


Q:您对国内的独立电影接触得多吗?近年来比较喜欢的独立电影是哪一部?


A:我有看,还挺多的,有一些片子我还挺喜欢的。就像去年还是前年的《嘉年华》,我觉得就不错,发得也挺好的。文晏导演,我觉得她就是很棒的前辈。然后像最近的《过春天》也挺棒的。


但大家经常有一个误区就是艺术电影一定是好片,然后没有人看。其实真正好看的片子,观众还是会去看的。我觉得全世界都一样,不管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都有好片和烂片。


Q:超小号影业现在正在操作的几个项目,有类似你说的这样的独立电影吗?


A:我们现在在筹备的新的项目其实是一个类型片。对,我们其实也没有局限于一定要做艺术电影或者说独立电影。我们的理念第一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第二个是做给当代年轻人看的片子。


国内现在给年轻人看的好内容我觉得还是挺少的,不像美国这么多。所以我们现在开发的一个类型片是一个小成本的悬疑惊悚片,比较像美国的《逃出绝命镇》和《屏住呼吸》这种感觉的电影。


Q:过去您说过您很喜欢科恩兄弟的电影?


A:对,对,我很喜欢科恩兄弟的片子。就是《老无所依》这个电影我很喜欢。它的哲学意味先不说了,单说它的悬疑感我就觉得营造得非常好。它可以说真的是艺术性做到极高的商业电影,电影就应该是做成这个样子才对。


Q:超小号影业未来在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方面的侧重是怎样的?您认为两者未来的发展趋势各自如何?


A:可能基本上是一半一半吧。因为我们自己不会给自己定什么要拍几部电影或几部剧这样子。首先还是看这个题材我们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有合适的编剧,是不是有足够的热情去做。其次它也取决于这个故事本身。它是适合做成电影?网大?还是适合分几集去讲的一个比较长的故事?出发点还是内容本身。


Q:那您觉得电影和电视剧两者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A:未来的话,我觉得其实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的形式,别致独特的、原创的内容可能会更多,这是大的趋势。像我们现在开发的有一个网剧就还蛮像《黑镜》的。也是每集单独故事那种感觉,还挺不一样的。毕竟这是一个以创作为核心的行业,所以肯定以后这类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尤其是大家也知道最近国内影视挺寒冬的,对想赚大钱的人来说可能选择别的行业比较好。赚快钱的人少了,踏踏实实做内容的人就会相对比较多。这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你的莫名其妙的竞争者会减少很多,剩下的都是在拼实力。


我觉得说实话,电影创作本身不是一个可以赚大钱的事,能维持生计就不错了。它更多是一个实现梦想和兴趣的事情。运气很好的情况下可以很功成名就,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要熬得住寂寞的。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MdI0OvmhXMm-U9dBdsq2A